计算机实践论文
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
摘要:要正确认识与全面把握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,让学生学好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
课程,有效的服务社会,就必须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进行改革。
关键词:高职教育;教学改革;
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职业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变化, 原有高职计算机教材的结构模式已不适应高职教学改革的需求。特别是对于计算机基础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, 其配套的实训教材的应用性、实践性、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, 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大, 对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,形成了很大的阻力,很难满足现今职业社会对高职
毕业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需要。
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》课程是我校计算机非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,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方法及技能,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,为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
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。本课程于2003 年5 月参加了自治区教育厅组织的全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评估, 被自治区专家组评为优秀课程,经过几年以来的建设,从教学目的、课程结构、教学内容、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等方面
设计了科学、具体的改革与建设
方案,
系统地开展了师资队伍、教材等建设,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。
为了培养优秀的高职人材, 必须提高教学效益,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。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,下面就多年来计算机教学的
工作总结,谈一点自己的看法。
一、 走出认识误区,合理进行教学评价
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较差,
学习内驱力较弱,认知水平和能力弱都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, 承认这个现实但并不意味着就要采取迁就的策略。为了" 适应"学生,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率,我们把教学要求一再降低,甚至已经降到大纲的下限,但事实并没有产生我们所期待有效果, 过级率也不是很理想。过级率不是衡量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, 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对教学评价的方式进行改革, 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以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, 并建立起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, 以保证课程的实施效果, 在此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素质和学习能力的考核,体现以考促学、以考促教。
二、实施分层教学,兼顾学生能力差异
计算机与信息基础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, 孶生的学习效果差异较大。再则,学生的潜质和个性也有差异,例如,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强,理论学习效果较好;有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好,动手能力强,这些差异导致了学生的不均衡发展。
目前,我们仍然是实行班级授课制,以大班教学为主,由于上述差异的存在,如何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,难度很高,教师的教学设计很难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。因而在课堂教学中特有的一个" 怪现象",就是差生不听课,好学的学生也不听课。实行分层施教,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能力相近, 教师的教学能兼顾大多数学生求知的需要,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;由于班中的优势和弱势差距不大, 处于弱势的学生通过努力存在着从弱势进入优势的可能, 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良性的竞争, 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。因人施教,就存在着通过高职的教育把他们塑造成才的可能。
分级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趋势,但是经过我院分级教学工作的试点和总结, 目前在现阶段开展分级教学还不成熟, 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,再修定完善分级教学的建设方案,争取做出自己的特色和成绩。
三、深化教学改革
1、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是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。计算机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不断地跟踪技术发展的前沿, 作为一个承担全校公共课以及部分专业课的教学单位, 我们的教学任务很重,教学质量是核心,因此首先要在教师队伍中树立起教学质量意识, 建立并确定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课程体系。
2、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,因此其教学内容的设置一定要体现基础性;本门课程与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, 因此课程内容还要体现出科学性和前瞻性; 编制符合要求的高水平的课程标准是其次要做好的一件事。
3、按照课程标准,我们还要继续开展教材建设工作,一本好的教材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,教材中应有较多的自学内容和指导实践环节内容,在深度和广度上适当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。还需要编写高水平的立体化教材,不仅有纸质的教材,还有配套的实验教材、电子教材等, 构建立体教材,并不断地丰富和健全教材、实验、与教学相关的活动,完善和增加立体化教学资源;例如:教学辅助材料题库及教学系统
软件的开发与建设。
4、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,需要进一步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, 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课程的教学,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;实例的选择力图反映生活实际, 使学生有一个新鲜和实用的感觉:讲述力求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,从最基本的技能训练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出发。对于每一个案例, 力求使学生从所学知识的完整性考虑, 将问题用所学模块的局部知识逐层分解处理,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5、本门课程虽然是理论性课程,但是其实践的内容也很多, 因此应该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,突出实践教学,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创新意识。实践技能训练部分要打破了传统的" 上机实习与指导" 的旧模式, 贯穿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,以实用和补充为先导,以生活和职业社会对操作技能的需求为目标, 以任务驱动和实现技巧为重点,以技能训练为特色的指导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