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历史学栏目提醒】:文章导读:在新的一年中,各位网友都进入紧张的学习或是工作阶段。网学会员整理了历史学-道教心学的精神气质——以《内观经》为核心的考察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,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和学习顺利!
道教心学的精神气质
——以《内观经》为核心的考察
强昱
【论文分类】宗教
【论文网络来源】http://www.csscipaper.com/B9
【期刊期数】2007年02期
【论文期刊来源】《世界宗教研究》(京)2006年4期第64~71页
【作者简介】强昱,1964年生,哲学博士,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。
【内容提要】 六朝以来道教思想的蓬勃发展,直接催生了重玄学的形上学理论。同时还有一股与即将兴起的佛教禅学相媲美的道教心学思潮,正处于萌芽与成长的过程中。虽然在当时的历史地位与所取得的成就,没有达到重玄学那样的高度,但对未来道教认识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,甚至超过了重玄学曾经享有的荣誉。成为与佛教禅学既存在着相当共性又具有自身独特价值的思想学说。
【关 键 词】心/阴阳/生道合一/性/观
一、道教心学的历史缘起
一种新的思想学说的产生必须具有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,不能孤立于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整体环境存在。道教心学的基本内容是由具有共同思想倾向的一组新型经典表达的,这一组新出经典是对齐梁以来道教思想学说的综合与提炼,许多相关内容已见诸稍前或同期其它作品中。这一时期产生了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》、《太上老君清静心经》、《太上老君内观经》、《太上老君说了心经》、《洞玄灵宝定观经》、《太上洞玄灵宝观妙经》(均见《道藏》,不再山注)等表达心学精神的新山经典,今天已成为道教徒日常诵读的功课①。这一系列经典彼此具有密切的血缘关系,甚至是全本与节本之别,考察其内容使我们产生了其核心概念从何而来,可能产生的大致时间,代表了何种思想倾向等疑问。在这一组经典中《内观经》与《定观经》最具有代表性,今有的《烟萝子内观经》及《太上灵宝观妙经》是《内观经》的不同传本。
关于《太上老君内观经》与《洞玄灵宝定观经》的出世年代,元人朱象先在《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》载,隋唐时陕西楼观道士田仕文于隋开皇七年(587)披度为道士,师华阳子(北周名道韦节)受“《内观》、《定观》真诀”。表明这两部重要的道经,可能出世于隋唐之际。《内观经》为唐人引用,今天所知最早的材料为张万福《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》,即《内观经》问世的绝对年代下限为景云(711)与先天(712)之间。一般而言,道经出世且被后人引用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流通时间,由此推断其出世的最早上限为隋唐之际应该是合理的见解。《定观经》出现了与孙思邈《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》(《云笈七籖》作《存神炼气铭》)相同的“五时七候”,孙思邈是隋末唐初人,依道门定制“诀”是对经的解释,则“五时七候”的出现当在孙思邈之前。孙思邈与《定观经》的“五时七候”应具有同一来源。名道司马承祯在《坐忘论》对“五时七候”的引用,所引未及义理仅是修持的论述。反映了《定观经》当时流行的情况,为《定观经》出世于隋末唐初提供了新的旁证。朱象先的记载表明《内观经》与《定观经》出世于同一时期,在内容上《定观经》与《内观经》相互补充。其出现于北方地区,也是极可注意的现象。上述历史记载昭示着这样的事实,道教心学绝非过去人们想像的那样是对佛教的抄袭而是自己的创造。
内观这一概念,在六朝的道典中使用非常频繁。《正一五戒品》有“内观妙门”(《无上秘要》)(卷四六)的文字。《洞真玉霞紫映内观隐书》(《无上秘要》卷七)以“内观”为经名,实则为《太清玉霞紫映观上法》(《云笈七籖》卷五三)。《上清金匮玉镜修真指玄妙经》起首所论,与《内观经》非常近似。而《太上洞玄宝元上经》曾有这样的记载:“昼夜照览者,研经内观也”。通过对经典的勤奋学习,掌握心灵内省的方法。“仰观上天,俯察下地,然后内观,洞晓中也。洞晓中者,存三一也”。而内观就是认识自我,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