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 要:该文首先分析了高校贫困生的特点和类型,同时指出了贫困生管理和帮扶中存在的问题,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措施:坚持人性化管理,创新资助帮扶机制;健全贫困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,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;加强贫困生职场教育和就业指导,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。
关键词:高校;贫困生;管理;帮扶
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,备受高校管理者的关注。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,在学业、人际交往以及就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压力,有的甚至出现心理疾病。如何开展贫困生的教育管理、健全完善资助帮扶体系是高校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,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。 本文将以高校贫困生资助、心理辅导、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为基本分析点,结合平时工作的经验和体会,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和帮扶机制略谈几点看法。 一、 新时期高校贫困生的特点 (一)、贫困生的心理特征 对于大多数贫困生而言,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,他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经济、学业和就业等方面的心理负担。他们大多生于农村,有着强烈的自尊心,当他们面对城市多元化的生活方式、身边同学优越的家境以及高消费的差距时,巨大的心理落差可能导致自卑心理出现,心理调适能力差的无法直面贫困,接纳自我,会变得孤僻敏感、不自信。若长期得不到别人尊重将导致极度的心理失衡,变得抑郁消沉。 (二)、贫困生的类型 由于贫困生在各自的成长经历、 家庭教育和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,按照他们在对待学业、生活以及未来理想的态度,其大致可分为积极上进型、 随波逐流型和自卑消沉型三种。 1、积极上进型 这类学生意志坚强,能正视贫困,接纳自我,有很强的自立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,能积极参加校、院各种勤工助学活动,他们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,学习、工作、思想等方面都是学生中的楷模。 2、随波逐流型 这类贫困生属于帮扶对象的中间地带,是开展触动转化教育的重点。他们通常较自卑,性格敏感、多疑,缺乏自信心,较胆怯,在学习、活动参与等方面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,随波逐流的处事态度,导致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平平,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,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。 3、自卑消沉型 这类贫困生,通常成绩不理想,性格内向,抗挫折能力低,自尊心很强,面对身边同学优越的家境以及高消费能力方面的差距,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,导致内心更为敏感自卑,不愿意参加各种社交活动。经济、学业、就业方面的巨大压力将导致他们愈加自卑消沉,感觉前途茫然。长期的心理失衡以及抑郁情绪的累积甚至有可能导致他们走向极端。因此,这类贫困生是心理疏导和资助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。二、高校贫困生管理和帮扶中存在的问题: (一)、贫困生数量大,个体差异显著,管理与帮扶不到位
(作者):网学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