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学网
您当前位置:网学 >> 文章频道 >> 论文发布 >> 浏览文章

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、演变与治理

2009-1-16 22:06:00不详 【字体:

摘要:淮河中游河床倒比降的形成机制有二:(1)淮河入洪泽湖河口形成与地貌演变;(2)洪泽湖湖底淤高。50年代以来,由于淮河中上游大量水库和蓄洪区的兴建、中游地区水土保持,使河流输沙量和含沙量不断减少,淮河中游河床处于侵蚀状态,河床倒比降又有新的发展。在严重的水资源紧缺形势面前,根治倒比降的关键措施是洪泽湖反季节运用、下游直流入海。

关键词:淮河 河床倒比降 入湖河口 湖泊淤积

 

① 废黄河口基面,下同。

1 前言

  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地,经洪泽湖入长江后再注入东海,自河源至洪河口为上游段,洪河口至洪泽湖为中游段,洪泽湖以下为下游段(1)。淮河以其中下游地区的严重洪涝灾害闻名于世,解放前“大雨大灾、小雨小灾、无雨旱灾”,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条有计划全面治理的河流。经过五十年的治理,灾情有了明显缓解,但灾害的根源仍未根除。现代淮河中游洪涝灾害的原因之一,就是中游下段河床纵剖面倒比降导致的河道排泄能力不足。目前,洪泽湖湖底海拔1011m,位于河口的老子山处河床海拔910m,高出浮山处河床45m,呈明显的倒比降。但在公元


相关阅读:


网友评论:

  • 阅读排行
  • 本日
  • 本周
  • 本月
关于我们 | 版权声明 | 诚聘英才 | 联系我们 | 广告服务 | 帮助中心 | 会员登陆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地图 | 订阅RSS |